其他

郑永年 2018-05-31

凤凰国际智库

国际视野·政商内参

点击右上方蓝字即可关注!


2018年注定要成为中美贸易战中的关键年份。

 

先是特朗普政府在3月掀起贸易战,4月推出针对《中国制造2025》的301调查,时至5月,又派出代表团来华针对贸易争端进行“磋商”。

 

2018年的这场中美贸易大战打的到底是什么?在经济层面已经形成G2(高度贸易依存度)的中美两国在这场博弈中该如何应对?

 

著名学者、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认为:“在现阶段,中美两国贸易争端的本质是技术冷战,两国之间应该摒弃民族主义的思维,全面衡量另一个国家的意图。

   

1

中美打的是“技术冷战”


东参:2018年中美贸易对抗从贸易争端,进行到贸易磋商,这一番围绕贸易进行的中美G2博弈,您觉得它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呢?


郑永年:要了解中美贸易实质性的内涵,人们要看特朗普政府2018年4月针对中国发起的301调查中,将哪些中国进口产品列入加征关税的清单。



该清单包含大约1300个独立关税项目,价值约500亿美元,涉及航空航天、信息和通信技术、机器人和机械等行业。


看到清单里的内容,人们就会发现,其实说特朗普政府打贸易战,搞贸易保护主义、经济民族主义,这些都是误解。我不认为特朗普政府会针对鞋帽等附加值低的产业提起301调查,这份清单里的都是高科技产业,是直接针对中国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所以,我认为现在中美之间不是贸易战,而是“技术冷战”。



2018年3月24日,《纽约时报》网站刊发题为《对于美中来说,这是一场正在陷入冰封的技术冷战》的文章称,一场“冷战”正在世界上最先进的产业中全面展开。而且它刚刚变得比原先冷了许多。


2

“中国超越西方”的说法

吓坏很多美国人


东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什么总是对我们的发展有这么强的防范意识?


郑永年:以前美国人很少把贸易和国家安全联系起来,但《中国制造2025》让他们感受到了挑战和威胁。《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的一个长期发展规划,但美国人认为这个规划是要在所有技术领域赶超美国,赶超西方,而且还是在国家主导下的赶超计划。


美国和西方的这种惶恐是怎么形成的呢?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我们的一些传媒口径把本来用于中国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制造2025》,塑造成了“中国赶超西方技术的计划”,让西方国家非常害怕。但实际情况是,中国的技术和西方的技术还相差很远。


我们的传媒是“动员型”的,一有人动员,大家就跟着一哄而上,导致“过度宣传”。随着中国方面的调子越来越高,西方精英的“恐惧”程度也越来越高。西方人观察我们的动向不怎么看中西方在技术方面实际的差别,而是看我们的媒体宣传。那些对中国本来就不友好甚至抱敌视态度的人更是利用中国媒体的宣传去吓唬他们国内的政客和老百姓。


一些人“超越西方”的说法一下子就把他们吓着了。不难理解,特朗普政府挑起的一系列贸易争端针对的领域就是美国认为中国可能对它产生挑战的行业。


3

技术进步不是国家间

互相威胁的手段


东参:如何在“和平崛起”和“西方恐慌”之中找到平衡点?这样做能避免类似的贸易争端再次发生吗?

 

郑永年:在人类历史上,技术传播是非常重要的。中国之前的四大发明,传到西方后,对他们后来的技术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样,改革开放后,西方的技术传到中国,对中国的技术发展也非常重要。

 


技术的传播可以说是世界经济进步的一部分,特别是在全球化的情况下,如果没有技术传播,根本无法构成“全球化”。“全球化”不仅仅是指钱的流动,钱的背后实际上是技术的流动。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技术的流动对全世界都非常有利。

 

中美如果互相进行贸易制裁、技术封锁,其实对双方都没好处。美国对中国竖起技术壁垒,可能能拖慢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但绝对无法扼制,更不可能阻止中国的发展。举一个例子,上世纪80年代末,西方对中国实施军事制裁,阻断了军事技术输入中国,中国后来自己独立研发出诸多军事技术,反而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军事工业系统。所以西方向中国进行的技术扩散是中国技术发展的一个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没有西方技术中国也将实现技术进步,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而西方竖起的技术壁垒却成了国家间往来的冲突点。

 

那么我们如何不让技术的进步成为国家之间互相威胁的手段呢?这里,每个国家的心态要改变。技术输入国要明白,技术一方面是自己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人类的进步,而不能说“我发展技术就是为了打败其他国家”;对于技术输出国来说,别国技术的发展可以竞争的方式促使本国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单纯地把别国的技术进步视作别国针对的就是自己。这种民族主义的话语,无论是对中国来说,还是对美国来说,都是非常有害的。


4

“韬光养晦”应该是

中国永恒的主题


东参:为了实现“和平崛起”,我们从国家定位、技术人员心态到民众,都应该秉持什么样的理念呢?



郑永年: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和平崛起”的政策指引下,中国对外开放,向世界学习,与世界接轨,国力因此发展,比之前强了很多。现在,我们从八十年代的“引进来”已经发展到“走出去”。


虽然我们现在变强了,但“韬光养晦”应该是我们永恒的主题。“韬光养晦”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一种脚踏实地的有所作为。既不缺上进心,又不会像民族主义那样带有过分进攻性。一些人批评美国有“冷战”思维,但他们本身也有“冷战”的意识。


“太平洋足够大,能够容纳得下中美两个大国”,中美两国完全可以实现双赢。中国高层领导人是有这个观念的,但是中层、学界、智库界有些人中民族主义的气氛很高涨。如果美国人每天在我们的报纸、媒体上看到高调的民族主义主张,他们自然很害怕。反过来,如果我们只读美国民族主义,比如鹰派或者反华者的观点,也会觉得害怕。


所以,中美两国的人都要平衡地看待一个国家。民族主义在哪里都存在,但不能代表整个国家的意识形态,我们要全面衡量一个国家的意图。


(注:本文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均不代表凤凰网国际智库立场)


来源:萤火虫沙龙3

作者:郑永年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凤凰网国际智库官方微博

24小时掌握最新国际时政消息

   关注后回复以下关键词

   可查看更多专属内参和信息!

免费浏览高价值凤凰网国际智库完整版专属“每日内部参考”,敬请关注后回复每日内参


智库产品

战略家 | 先行军 | 大国小鲜 | 凤凰策


智库团队研究团队


顾问委员会:
魏建国 | 李稻葵 | 王辉耀 | 阎学通


王逸舟 | 金灿荣 | 唐世平 | 文安立 | 李晓鹏 | 邱震海


研究团队:

冯玉军 | 毛四维 | 孙友文 | 蔡雄山 | 曹 蕾 | 陈小帅 | 储 殷 | 董 梅 | 黄日涵 | 胡 波 | 冷 帅 | 厉克奥博 | 刘亚伟 | 王霁虹 | 余承志 | 余万里 | 赵可金 | 朱中华 | 王静文 | 谢远涛 | 宋鸿均 


合作事宜

商务合作 | 转载申请 | 白名单


关于我们

智库简介 | 智库动态 | 智库 | English


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凤凰网国际智库

微信ID:ifengtank



点击右上角

分享至朋友圈

才能传递思想的火炬!

长按二维码

即可每日获得专属内参!


编辑:杨继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